中新網北京7月25日電 (記者 應妮)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大顯身手的中醫藥,成為民眾關注熱點。25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醫藥委員會在北京成立,旨在推動中醫藥非遺的保護、傳承、利用與發展。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原院長、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醫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代表性傳承人曹洪欣教授當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醫藥委員會會長。
他說,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醫藥委員會將致力于推動中醫藥非遺的保護、傳承、利用與發展,解決中醫藥非遺工作發展中存在的困難與問題,讓中醫藥非遺傳承“活起來”,為中醫藥非遺事業的發展作出貢獻。
據介紹,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有137項傳統醫藥項目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醫針灸”和“藏醫藥浴法”先后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12—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通過國家非遺保護專項資金支持1.13億元用于中醫藥非遺的保護傳承。其中,補助8617萬元支持中醫藥*非遺代表性項目的保護傳承;補助1190萬元支持中醫藥*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補助1520萬元支持對38名中醫藥*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開展記錄工作。但在保護中還存在扶持資金不足、后繼乏人、發展方式單一、標準建設缺乏等問題。
文旅部副部長李金早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醫藥非遺成為重要戰“疫”生力軍。*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伯禮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院士等奮戰在抗疫一線,曹洪欣教授帶隊組建國際*中醫藥互聯網抗疫平臺,為挽救許多患者生命貢獻力量。中醫藥非遺保護傳承發展任重道遠,需要有識之士主動擔當、積極作為,破解難題。
與此同時,為加強對中醫藥非遺工作指導與支持,大會還宣布組建中醫藥非遺協調委員會,由李金早兼任主任,張伯禮、黃璐琦等多位院士任副主任。(完)
本文轉載自中國新聞網,內容均來自于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內容版權歸屬原作者及站點所有,如有對您造成影響,請及時聯系我們予以刪除!